新加坡的社會背景、人口結構、語言環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獨特性。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從開創華僑私塾崇文閣算起,至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。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,政府逐步統一了語文源流學校,所有學生不分種族都以英語為第一語文,英語也是主要的教學媒介語。
就華文而言,新加坡有11所特選學校,比如:德明政府中學、華僑中學、立化中學等,它們早期是傳統的華校,經政府同意,將華文和英文同時并列為第一語文來授課。這些學校負責培養講華語的文化專才,同時也背負著傳授中華文化的使命。
新加坡中小學校一般采用半天制,而初級學院、大學??坪屠砉W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?,F有350多所中小學、十多所初級學院、一所高中、3所工藝教育學院、9所公立高等院校有:新加坡理工學院、義安理工學院、淡馬錫理工學院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、共和理工學院、新加坡國立大學、南洋理工大學(2019QS亞洲大學最新排名為國大第1位以及南大第7位)、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、新加坡管理大學。
2003年后,新加坡六年小學教育對國民是強制性的。小學一年級到四年是基礎教育階段,所有課程為必修課,有4門主課,包括英文、華文、數學和科學,其他課程還包括音樂、美術、公民教育、社會以及體育。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。六年級生必須參加小學離校考試,根據考試成績進入不同的中學,選修不同的課程。
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,是亞洲和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。為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,自1965年獨立至今,新加坡教育經歷了幾次非常重要的階段性變遷。
第一階段(1965—1978)
在新加坡教育史上,這一階段被稱為“生存導向”階段。
像所有新生國家一樣,新加坡獨立的前10年,國家面臨各種挑戰。經濟發展,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量增大。
為此,新加坡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,大大降低了文盲率和輟學率,提高了民眾的就業能力。
第二階段(1979—1996)
第二個階段被稱為“效率導向”。
在這一階段,新加坡的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,國家的產業發展也開始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轉型,與此同時,高附加值產業以及第三產業也迅速發展,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。
而“生存階段”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也已經不再適應時代。為此,新加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,首先新加坡政府不斷提升人們受教育的年限,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時間。
教育分流也是在這個階段產生的,這也讓新加坡的教育與多元化發展的產業實現了有效的對接。
第三階段(1997—2012)
這一階段稱為“能力導向”階段,上個世紀末期,知識經濟開始萌芽,智力密集型的社會概念開始形成,創新、創意也迅速成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的核心競爭力。
為此,新加坡推動了重視創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培養的教育改革。
進入21世紀,新加坡教育開始將不同學生具備的天賦、才能、興趣和特長看作重要的資源,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,并給予他們舞臺展示。
第四階段(2012年至今)
自21世紀開始,未來世界的發展將呈現出不穩定、不確定、復雜、模糊等特點。
這一階段新加坡教育主題是“以學生為本,以價值為導向”的階段。這一階段以學生為中心,更加強調價值觀、品格發展。
價值觀包括“自我價值”、“道義價值”和“公民職責價值”。
“自我價值”的核心是給予學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識,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力;
“道義價值”培養學生在多種族、多元文化的社會,尊重、負責、關懷和賞識他人;
“公民職責價值”則培養學生成為堅強、有毅力、有知識、有見聞,國家有難,能奮起捍衛祖國的好公民。
蘇公網安備3201130232266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蘇B2-20190120 蘇ICP備17009794號-33 版權所有:南京課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Powered by marler.cn